沙棘的基础知识,你真的了解吗?
2020-11-16 来自: 金塔县潮湖海龙苗木专业合作社 浏览次数:15
棘(学名: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.),别名醋柳、黑刺,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,国内分布于华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,其耐旱、抗风沙。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,被称为“维生素C”。现代医学研究,沙棘可降低胆固醇,缓解心绞痛发作,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。 沙棘棘刺较多,粗壮,顶生或侧生;嫩枝褐绿色,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,老枝灰黑色,粗糙;芽大,金黄或锈色;单叶通常近对生,与枝条着生相似;叶柄极短,几无或长1-1.5毫米。果实圆球形,橙黄或桔红色;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中文学名 沙棘 目 蔷薇目 拉丁学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. 别称 醋柳、黄酸刺、酸刺柳、黑刺、酸刺 科 胡颓子科 二名法 Hippophae rhamnoides 界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属 沙棘属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中国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西部 果期 9-10月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,扦插繁殖
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l.5米,生长在高山沟谷中可达18米,棘刺较多,粗壮,顶生或侧生;嫩枝褐绿色,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,老枝灰黑色,粗糙;芽大,金黄或锈色。单叶通常近对生,与枝条着生相似,纸质,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,长30-80毫米,宽4-10(-13 )毫米,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,基部宽,上面绿色,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,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,被鳞片,无星状毛;叶柄极短,几无或长1-1.5毫米。果实圆球形,直径4-6毫米,橙黄或桔红色;果梗长1-2.5毫米;种子小,阔椭圆形至卵形,有时稍扁,长3-4.2毫米,黑色或紫黑色,具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[1] 生长习性 沙棘 沙棘喜光,耐寒,耐酷热,耐风沙及干旱气候。对土壤适应性强。
西藏沙棘是阳性树种 ,喜光照,在疏林下可以生长,但对郁闭度大的林区不能适应。沙棘对于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,在粟钙土、灰钙土、棕钙土、草甸土、黑护土上都有分布,在砾石土、轻度盐碱土、沙土、甚至在砒砂岩和半石半土地区也可以生长但不喜过于粘重的土壤。沙棘对降水有一定的要求,一般应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,如果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但属河漫滩地、丘陵沟谷等地亦可生长,但不喜积水。沙棘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,极端低温度可达—50℃,极端高温度可达50℃,年日照时数1500~3300小时。沙棘极耐干旱,极耐贫瘠,极耐冷热,为植物之。
地理分布 沙棘 产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西部。常生于海拔800-3600米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、谷地、干涸河床地或山坡,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。中国黄土高原极为普遍。后选模式标本采自山西交城。
主要价值 功能主治 沙棘 止咳祛痰,消食化滞,用于咳嗽痰多、消化不良、食积腹痛、跌扑瘀肿、瘀血经闭。 药理作用 沙棘果和油具有很高的价值,可降低胆固醇,心绞痛等作用,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;有祛痰、止咳、平喘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作用;能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不良等,对慢性浅表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结肠炎等病症疗效显著;对烧伤、烫伤、刀烧、冻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;对妇女宫颈糜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食疗价值 青海沙棘果实营养丰富,据测定其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、脂肪酸、微量元素、亚油素、沙棘黄酮、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。其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,每100克果汁中,维生素C含量可达到825—1100毫克,是猕猴桃的2—3倍,素有维生素C的美称。含糖7.5%—10%,含酸3%—5%。
沙棘叶片含粗蛋白15.75%、粗脂肪9.48%、粗纤维14.04%、无氮浸出物54.84%,用沙棘叶可制作保健茶。
沙棘油中含有206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,其中有46种生物活性物质,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、维生素A、黄酮等,具有抗疲劳和增强机体活力等特殊药理性能,具有保护和加速修复胃黏膜、增加肠道双歧杆菌的药性,有降减血浆胆固醇、减少血管壁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,能防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,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。
产品展示
产品展示